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金融支持“三农”:多在“造链”上下功夫

时间:2019-01-22 09:28:07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三农”问题无小事。改革开放以来聚焦“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多达20个。而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5年筹谋“农事”。

“三农”问题无小事。

改革开放以来聚焦 “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多达20个。而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5年筹谋“农事”。就在2018年年底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也被列入2019年重点工作;而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被视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而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以金融更好地支持“三农”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

随着基础性的网点铺设、服务站建立与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逐渐进村,金融服务如何转换为真正的生产力、转化为民生福祉考验着金融机构的智慧。日前,浙商银行原行长、有着30多年金融从业与管理经验的刘晓春就农村金融问题撰文提出,部分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乡村实际需求并不契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受限于规模、传统思维等因素,当地不少农户并无天然的贷款需求,反倒是部分生活习惯不良的人利用贷款吃喝,最终也无法偿还所借贷款;对于勤劳的农户而言,更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如何把其生产的优质产品销售出去。

实际上,上述金融服务 “遇冷”客观存在,但农村、农业、农民真的不缺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种表面化阶段性的金融供需失衡现象,甚至是“反常”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实则是规模过小、产业链不完整等因素造成的金融需求的“不成熟”。

应该看到,对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行动。在普惠金融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直接给钱给物扶助的方式之后,本轮金融扶贫、支持“三农”工作从开始即强调可持续,不少地区引入了财政、金融、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和贫困户共建机制,试图发展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

但是,从更全局的角度来看,上述合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端”的规模效应问题。在销售端,或依托企业兜底销售,或依托对口支持单位“购买”来帮扶。从短期来看,对于“扶贫”有益,但在企业的商业可持续探索上仍显不足;而对于特色产业的理解,也停留在当地固有的优势资源上,然而“资源有余、特色不足”,不少同质化的项目、产业被开发,诸如生态旅游、农产品电商销售等雏形初显,却未形成品牌效应。除了当地人外,所推出的产品和服务鲜为人知,并未从根本上打开局面。

究其原因,无论是单个农户未挖掘合理的金融需求,还是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下形成产业雏形但竞争力不足,其根本桎梏在于未改变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形态,前者属于单户作战,而后者多是把农户集中在“企业”内单企作战,比前者虽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但仍未形成完整的产业联动。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如果乡村实体发展的模式不改变,所谓的金融支撑力度可能极其有限。

对此,要真正实现农村金融的有效介入,不仅是对现有“三农”金融需求的支持,更是对新需求形成的刺激与挖掘,甚至是成为新需求形成过程的助力。对此,刘晓春建言,要组织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建立主要农产品的期货市场,推动相应的期货、衍生产品、保险等金融工具进入农业及农村市场。同时,依据相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消费及销售规律,推动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围绕着这些产业集群,自然地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品市场,以此降低“丰年减收”的市场风险,改变农业优质劳动力匮乏、农村“空心家庭”的尴尬格局。

毫无疑问,“三农”建设非一日之功。基础性的金融服务满足有其必要性。但是,30多年来农村金融服务未实现根本突破,或许正在于上述现实的“窘境”所提示我们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远非提供资金和服务这么简单。随着一些基本业务的成型和常识的普及,未来金融支持“三农”的着力点更在于支持乡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除了像注水一样不讲效率填满或真实或出于欲望而滋生的金融需求,不如引好沟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等更隐性、中长期的需求打下基础。

编辑:zmh

关键字:金融农村支持服务需求农业形成产业发展问题

>相关新闻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