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观察 > 正文


234件丝路文物“告诉”你,沿线13个国家如何共享文明之光

时间:2019-04-13 16:09:18   来源:光明网

[导读]1877年,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第一次使用“丝绸之路”,命名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曾经这条路沿线环境恶劣,道阻且长,路上穿行的人们把各自文化播种出来,使得这条路网成了“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若干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人们能在短短几天内环游地球,但“丝绸之路”时代的影响和文化遗产却丝毫没有失去意义,依然吸引人们去寻觅其中的联系、发现未知的奥秘。

1877年,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第一次使用“丝绸之路”,命名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曾经这条路沿线环境恶劣,道阻且长,路上穿行的人们把各自文化播种出来,使得这条路网成了“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

若干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人们能在短短几天内环游地球,但“丝绸之路”时代的影响和文化遗产却丝毫没有失去意义,依然吸引人们去寻觅其中的联系、发现未知的奥秘。4月11日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选择各个时期、不同门类的234件(套)文物,实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这次展览主题也颇具特色,名为“殊方共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殊方”一词源出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

“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举办(李政葳/摄)

一只倒钩矛、一个茶叶箱背后的文明互鉴

在欧亚大陆数百万平方公里上,曾上演过史前文明、早期铁器时代以及中世纪等历史事件。在青铜时代,游牧文明勃兴,欧亚大陆西部出现驯化马,紧接着战车也被发明出来;也正是在这片区域,冶金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迅速扩散。其中,图尔宾诺文化,就是因铸造精良青铜武器而著名。

图尔宾诺文化的游牧民族纵横驰骋在“丝绸之路”沿线草原上,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动,将青铜武器风格和文化传播四方。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都有该文化遗存。在展览现场,一件倒钩矛正是图尔宾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件倒钩矛在中国境内出土,也体现了青铜时代文化传播的图景。

倒钩矛(李政葳/摄)

另外,展区内一个带有丹尼斯·契切林盾徽的箱子,也颇引人注意。它用来盛装什么?与“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现场策展人告诉大家——“茶叶”。

的确,茶叶被引进俄罗斯有很多传说,但能确定的是,与中国贸易往来对茶叶在俄罗斯的接受过程起了关键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从中国北部出口,由列车运输,经西伯利亚历时16个月。为保证货物安全,茶叶用牛皮包装,贵重的红茶则被精心包裹在锡箔纸里防止受潮,然后放入精美的竹盒里,并捆扎结实。这类竹盒是在模仿一种叫做“比克形制”的银质箱子。

随着茶饮进入俄罗斯,重要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出现。茶叶被保存在特殊密闭容器茶叶罐内,防止茶叶气味散失;并在特殊茶壶中用开水冲泡茶叶。使用茶壶和水罐,成了典型的俄罗斯人喝热饮的方式,俄罗斯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中国茶道。

带有丹尼斯·契切林盾徽的箱子(李政葳/摄)

从园林建筑设计灵感,看东西方文化融合

艺术语言是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互学互鉴的最佳方式之一。“通用的艺术语言超越了所有国界,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自由、无声地交流。”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馆长耶日•米齐奥列克也这样说。

“高9.2厘米、直径44厘米”,来自波兰国家博物馆藏的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颇为显眼。介绍中提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波斯艺术家试图在本土青花瓷器上模仿远东图案,并由此受中国瓷器启发,尽管伊朗瓷器质量大大逊色于中国瓷器,但在中国瓷器因战乱无法出口到当地时,伊朗瓷器就被当作中国瓷器卖给了不少买家。

一旁的青花壁炉瓷器也同样来自波兰国家博物馆馆藏。记者看到,这种纹章瓷是一类特殊瓷器,上面绘有定制瓷器的贵族家族纹章,造型和装饰迎合了欧洲人趣味,即对彩色陶瓷的喜爱。这件瓷罐体现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流行,也反映出中国艺术家为迎合欧洲人趣味而对艺术瓷器进行的改造。

青花壁炉瓷器(李政葳/摄)

从现场看,华沙国家博物馆参加此次展览,证明了在数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经成为波兰以及欧洲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和鉴赏家,都曾被中国金属制品、陶瓷的精湛技艺、丰富多彩的纺织品以及绘画独特之美所吸引。比如,波兰独立之父——伊格纳齐·扬·帕德雷夫斯基,就是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者。他捐赠给华沙国家博物馆的珐琅瓷器、玻璃器、漆器,成为远东艺术收藏品的核心部分,其中一些珐琅瓷器也出现在了展览上。

与欧洲经典建筑风格迥异的中式建筑,也引起了波兰贵族的极大兴趣。尤其是18、19世纪时,波兰王公贵族在居所周围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楼阁,使之与典型的欧洲园林融为一起;许多绘画和版画也都描绘了隐秘在树林背后的东方建筑。从当时的欧洲家具以及室内装潢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和工艺,比如,亮相展览现场的华沙国家博物馆藏座钟和柜子便是其中精品。

一柄青铜时代古剑与曾经的罗马帝国

展览中,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从数万件产品中,精选了15件(套)精品文物。有早期石器时代的骨笛,这是尼安德特人艺术和情感表达的物证,也证明了人类在斯洛文尼亚生活了6万年之久。

旁边一柄3600年雅布尔耶青铜剑,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古剑旁边写了这样一段话: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青铜器使用,革命性地改变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战争模式。与此相关的是,欧洲中东地区的格斗技术发生了革命性转变,最早的剑出现了,在接下来3千年里,直到中世纪末期火器发明,剑一直是最重要的攻击武器。

雅布尔耶青铜剑(李政葳/摄)

这柄青铜剑属于早期青铜时代末期,是欧洲最古老的剑之一,阿尔卑斯山以北和多瑙河流域中部,曾发现过类似的剑。从剑刃形状到剑刃末端及剑柄处精雕细琢的复杂几何图案看,这把剑与早期的小匕首有诸多相似之处。当时的剑均由手工制作,目前尚未发现一样的制品。

其实,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完全由金属锻造剑柄的剑,是十分罕见的。雅布尔耶剑是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唯一一把此类剑。在后面的1000年中,金属制品在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中占据主导地位,接下来的许多世纪中,斯洛文尼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斯洛文尼亚的主要部分是奥匈帝国的统治区域,当时人们受到欧洲西北部国家时尚和标准影响明显,最好的例子就是1564年卡尔大公来访时所用的独特王座,以及一套度量衡,后者也是1756年玛利亚·特蕾莎皇后推行改革的重要例证。

“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举办(李政葳/摄)

一件唐朝杯子如何“走”到波罗的海沿岸

人们通常将西汉张骞通西域事件作为“丝绸之路”的开端,实际上,中国地区和欧亚大陆西部的连接从史前时代就开始了,黄牛、绵羊、小麦、铸铜技术等,以及青铜时代的驯化物种、手工业技术,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贡献巨大。

公元前2世纪晚期,汉武帝伐匈奴,整合了“丝绸之路”东段;此后,罗马帝国也将“丝绸之路”西段囊括在内,“丝绸之路”成为相对安全和高效的商贸文化通道;此后,丝路繁荣在唐朝、元朝时期再次出现。

作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拉脱维亚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从历史上看,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贸易路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打造,它标志着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知识和技术的流传与发掘。

在展览中,有一只来自唐代的中国杯子,是迄今为止在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中国文物。它辗转来到拉脱维亚的故事,恰好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

这只杯子是1835年在锡古尔达的撒库卡尔斯考古发掘时被发现的。此次发掘的大部分出土文物,包括珠宝和武器碎片,如今多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这只中国杯子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亚,再从那里到达保加利亚的伏尔加,再经维也纳商人转手抵达波罗的海沿岸。

另外,在拉脱维亚境内,还发现了约2400枚迪拉姆钱币,大部分都是由西亚城市铸造的。这也成了这张贸易网络的最大亮点。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铜鼓(李政葳/摄)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龙纹与瓷器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铜鼓、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足罐,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突线钮铜铎、阿曼国家博物馆藏哈德拉毛语雕刻饰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尤其是瓷器商品。在前吴哥时期铭文中,“can”一词,就用来指代碗或瓷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词来源于中文。

前吴哥时代以来,中国文化影响高棉艺术的例子也随处可见。比如,三波坡雷古遗址的摩羯主题集合,可能受中国佛教石柱艺术的影响;公元12世纪的一幅图像上,娜迦是狮头和鳄鱼身体的组合,据说灵感也来自中国龙。

阿曼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唐朝。阿曼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数百件珍贵中国文物,许多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珍品带到阿曼,瓷器占据大宗。据了解,这类“奢侈品”出自南宋、元、明、清历代工匠之手,如今已成为阿曼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婚礼和其他重要节庆场合,并用于装饰家居、城堡以及清真寺等。(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编辑:zmh

关键字:中国瓷器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丝路文化文明文物时代李政葳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