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稳增长与去杠杆齐头并进平衡前行

时间:2019-05-11 08:24:53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虽然随着近年来去杠杆的深入,企业债务水平趋稳,我国宏观杠杆率首次出现下降,但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水平仍然较高。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OECD中国经济调查》(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醒称,稳增长的宏观刺激政策有可能再度增加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从而对已取得的去杠杆成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报告的提醒值得关注。

虽然随着近年来去杠杆的深入,企业债务水平趋稳,我国宏观杠杆率首次出现下降,但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水平仍然较高。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OECD中国经济调查》(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醒称,稳增长的宏观刺激政策有可能再度增加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从而对已取得的去杠杆成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报告的提醒值得关注。4月1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结构性去杠杆,同时稳增长仍处于优先级,这体现出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去杠杆、防风险是决策层的重点要求。二者如何齐头并进、平衡前行,考验着决策者智慧与改革决心。

当前,我国的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国企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成果显示,2018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出现首次下降得益于企业杠杆率下降,其中民营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企债务占企业部门债务的比重仍在上升,由2015年的57%上升至2018年的67%。2018年,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总杠杆率为243.7%。其中,居民部门为53.2%,企业部门为153.6%,政府部门为37%。而在企业杠杆率中国企杠杆率达103%,其中一半为融资平台债务,本应计入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和国企杠杆率高,而民企去杠杆卓有成效,出现如此分化,源于软预算约束、政府兜底思维、金融体系偏好等传统体制弊端。地方政府、国企举债缺乏约束,某些地方国企举债时总认为有地方政府兜底,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举债时总认为有中央政府兜底。凡此种种都助长了债务风险。据统计,2019年,剔除小微债、集合债券后,到期城投债2703只,到期规模15905.28亿元;如果包括发行当年到期的城投债,2019年偿付压力将比2018年有所增大。

因此,报告进一步提醒,过高的杠杆率和企业不可持续的债务水平会增加金融风险,应当避免将直接向国企和地方政府放贷作为稳增长政策的一部分,这虽然会在短期提振经济,但会加剧不平衡和资本错配,导致中期经济增速放缓。

此外,在稳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房价快速上涨。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要求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近来,热点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热度明显回升,土地拍卖竞争激烈,房企抢地、溢价率超100%的现象重新出现;房企融资继续井喷,4月密集发布融资接近2600亿元。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松绑带来的人口流入,少部分城市出现了楼市调控放松迹象。这些现象与线索都值得关注。应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谨防新一轮房价上涨,防止资金再次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调控重点在于稳定房价,而非打压房价,通过“挤泡沫”而非“刺破泡沫”的方式,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捍卫去杠杆的成果,并继续压降高风险领域的杠杆率,但稳增长同样重要,没有稳定的增长,去杠杆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实现既稳增长又防风险,应把目光放长远,加速转型,增强服务业、国内消费等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审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的变化,近期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数据显示,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至8.7%,大幅超出预期。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继续朝着优化、调整、升级的方向发展。除投资回升优化、消费继续升级外,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57.3%,消费与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凸显。

从更长远角度看,既稳增长又防风险的重要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应加强对国企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报告建议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应与当地收入挂钩,可以通过地方人大监控地方债务和财政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偿付能力,决定地方债务限额。

市场化改革仍然是破题的关键。在一些诸如零售、餐饮、文化旅游等非战略性商业领域,国资持股占比仍然过高。应当加快国企市场化改革步伐,将这些领域全面推向市场,由市场来主导大多数领域的资源配置与发展,减少政府干预,以提高经济活力与效率,实现更可持续、更稳定的增长。

编辑:zmh

关键字:地方债务政府杠杆杠杆率增长经济企业国企齐头并进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