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产业 > 正文


“郑儒永黄河奖学金”捐赠仪式侧记:这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时间:2019-04-03 17:48:08   来源:光明日报

[导读]4月2日,一对已届耄耋之年的科学伉俪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将150万元积蓄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郑儒永说:“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作一点贡献。”郑儒永1931年出生于香港,父亲是知名的爱国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大学毕业后,她师从著名科学家戴芳澜院士,从事真菌研究。

4月2日,一对已届耄耋之年的科学伉俪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将150万元积蓄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郑儒永说:“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作一点贡献。”

郑儒永1931年出生于香港,父亲是知名的爱国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大学毕业后,她师从著名科学家戴芳澜院士,从事真菌研究。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黄河生于1929年,外祖父甘联璈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海军名将,父亲是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黄曾樾。黄河主要从事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和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在植物病理研究中取得了杰出成果。

20世纪50年代,风华正茂的他们在中科院植物所真菌植病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前身)相遇,相濡以沫地走过一甲子春秋。

今天,在捐赠现场,黄河成了两个人的“发言人”。“本来郑儒永也应该说说,但她历来比较低调,就由我做代表,给大家讲讲郑儒永的小事。”90岁的黄河依然思维清晰,儒雅可亲。第一个小故事是郑儒永院士应邀访问日本并作学术报告,北海道大学一位副教授评价说:“郑老师的英文好得不得了。”这时,郑儒永打断了丈夫,嗔怪地看了他几眼,似乎觉得他太过夸奖自己。黄河笑着看着妻子说:“我可没有夸张,都是实事求是。”这个小插曲,让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所里的研究人员说:“两位老师就是这样,没什么架子,是我们心里最可亲可爱的师长。”

这并不是两位老人的第一次捐助。2012年至2018年,他们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三次共捐款30万元,用于贫病脊柱患儿的手术治疗。2016年,黄河将父亲黄曾樾收集制作的《乾嘉名贤诗翰》无偿捐赠给福建博物院——《乾嘉名贤诗翰》装裱了79篇清代乾嘉时期名家墨宝,其中包括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等的多篇诗文、书信,多数为国家明令禁止出境的名人字画。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今天捐赠的150万元人民币并不是一笔巨款,但这却是两位老人省吃俭用的毕生积蓄。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说:“两位老先生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几乎没什么物质要求。他们把几个存折摆出来,这个是院士津贴、那个是工资……合并到一处全部捐献出来。”

今天的捐赠不仅是金钱的传承,更有一种深意——这是老一辈科学家对科研孜孜以求、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

郑儒永毕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研究,她最常用的科研工具就是显微镜。2004年,因患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郑儒永的脊柱被“钉上”了两根钢柱和9颗钢钉。医生告诉这位73岁的老人:每天只能坐一小时,其余时间要么躺着,要么站着。很多人都以为郑儒永会从此离开科研岗位。没想到,术后的她垫高了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依然工作8小时。15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这位老人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黄河说:“我们捐赠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所有在学的研究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打好基础,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国增光。”

捐赠仪式结束了,研究所里的青年人和学生们纷纷上前和老人合影。那一张张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青春的面孔,正洋溢着勃勃的生机,预示着美好的未来。这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编辑:zmh

关键字:郑儒永黄河捐赠精神生生不息奖学金仪式薪火研究侧记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