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市场主体须正确把握经济大势

时间:2019-05-11 08:25:14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从4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到4月22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近期两次重量级会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其中,会议精神中“六个稳”不见、三大攻坚战再提,被不少人解读为“反危机的应激状态解除”。特别是4月22日的会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表述,均是瞄准历史性发展,更让人浮想联翩。其中,政策是否会大幅度转向的讨论日益增多。

从4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到4月22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近期两次重量级会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其中,会议精神中“六个稳”不见、三大攻坚战再提,被不少人解读为“反危机的应激状态解除”。特别是4月22日的会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表述,均是瞄准历史性发展,更让人浮想联翩。其中,政策是否会大幅度转向的讨论日益增多。

那么,近期决策层、监管层的表态和动作,是否说明政策真的出现了重大转向?

笔者认为,并没有。

部分媒体热衷于引用的一个说法是,货币政策是否会从前一阶段的“逆周期求稳”到“收紧”。他们依据的观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从重要会议或文件表述中寻找佐证。例如,央行一季度例会提出“保持战略定力”,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保持定力、增强耐力”“结构性去杠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部分媒体认为,这样的解读似乎暗示政策有“收紧”趋势。

二是在宏观数据超预期的大背景下,支持性政策加码的压力减弱。一季度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增速保持了超预期的稳定,而CPI等数据也温和上涨,再加上房地产出现“小阳春”,3月社会融资数据也超预期,种种指标的“强势”似乎意味着货币政策有可能会调整,甚至在市场担忧楼市泡沫重启的背景下,“趋紧”成为了新的可能选项。

然而,上述说法涉及的均是问题的表象。实际上,货币政策的表述虽然在不同时期确实会有细微变化,但整体而言,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一直没有变化。而细节上的调整,更多是相机调控下的微调。大到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小到具体个人的事务性决策,细微变化而非教条主义均是应时之举。虽然市场主体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无可厚非,但如果枉顾宏观趋势只炒细枝末节,难免会因小失大;再叠加媒体之间互相引用、自媒体传播的推波助澜,反而有可能会误导市场。

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更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连续加码的稳定性政策上,“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格局有所缓和,有效避免了短期压力骤然爆发可能引起的断崖式下跌和恐慌蔓延,但这并非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已经逆转。党中央多次提及的结构性问题仍待优化,不少领域的体制性改革有待深入推进。可以说,从实体到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将是中长期发展的重点,这一点在过去一段时间乃至未来较长周期内均难以发生变化。

实际上,日前央行宣布从5月15日开始对中小银行实施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就表明,这种有针对性的结构性调整、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力度不会减弱。

而另一个被预期转向的是楼市政策。比起其他热点,楼市更有意思。无论是重要会议提或不提,都能成为头条。如果某次会议未直言房地产调控,市场立刻就揣测为何本次“楼市”未被提及以及其中的政策含义;而一旦有了明确的政策表述,更是会形成重磅消息。

回溯市场热点不难发现,从3月至今,楼市焦点话题已经换了几番:从房地产税要不要征、如何征,到楼市是否会大幅回暖以及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的“房住不炒”如何实现,再到鹤岗百元单价的住房究竟意味着什么,种种看似割裂的消息背后,都站着立场不同的市场主体——未入局者渴望房价更加平易近人;改善型需求者多持观望态度;重磅入仓者焦虑不安,投资主体意见分化,政策主体则求稳至上。每一种意见背后都有着海量的代表,这也意味着任何一种表述都能引发市场热议。

短期情绪的变化固然也有其中的道理,但如果过度聚焦在短周期的起起落落上,难免会忽略中长期发展更重要的因素,而后者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素优化、动力转换阶段下更加紧迫且重要的事情。

幸运的是,决策层对此高度清醒。与其说一个季度数据的反弹是宏观经济大势的拐点,不如把这一相对平稳的态势视为“缓冲带”,避免政策被市场情绪所困,抓紧为改革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而这一方向,才是真正贯穿较长时期的政策逻辑。

编辑:zmh

关键字:政策经济市场会议主体宏观大势货币变化楼市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