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保险 > 正文


外资险企要过“本土化”这一关

时间:2019-12-11 08:21:10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在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和速度均远超市场预期的同时,今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328亿元,同比增长33 61%,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也同比提高1 06个百分点至6 74%。这其中,外资人身险公司的表现格外突出。今年前9个月,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35 85%。在市场表现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外资险企又迎来利好。

在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和速度均远超市场预期的同时,今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328亿元,同比增长33.61%,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也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至6.74%。这其中,外资人身险公司的表现格外突出。今年前9个月,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35.85%。

在市场表现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外资险企又迎来利好。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表示,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

股比限制始终是谈论合资保险公司市场表现时绕不开的话题。长期以来,中方与外资“五五开”的持股比例要求,也被认为是合资保险公司发展“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笔者观察,在中外资股东各持有50%股权的合资保险公司中,通常由外资股东方安排总经理或CEO,中资股东则以安排董事长为主,但也存在双方轮流派驻管理层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股东很容易在经营管理方面产生分歧,而且轮换制也往往会使双方股东在提供资源支持方面有所保留。

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而言,稳定的管理层架构以及统一的战略方针是至关重要的基石。在市场表现较好的合资保险公司中,中外股东往往都会提及双方在合作上的顺利。而在个别的合资公司中,由于双方股东存在分歧从而将公司经营引入困境者也屡见不鲜。增资迟迟难以推进,导致深陷偿付能力困境的中法人寿即是一例。

随着外资持股比例突破50%,并在明年完全放开至100%,对外资而言,无疑将大大增强其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经营灵活性,显然有助于激发合资险企的发展活力。但是,今年前三季度外资险企的保费收入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股比限制方面的突破似乎并非激活合资保险公司市场表现的唯一“灵丹妙药”。

理应承认,拥有较长发展历程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健康险,还是在需求日益释放的责任险、工程险、农险等领域,外资保险公司都有值得学习的经验与模式。但是,外资保险公司也应注意到,如果只是把这些国际市场上的先进产品照搬到国内,并不一定会转化成为市场竞争的优势。中国本土消费者在消费习惯和保障需求方面的差异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单纯的“拿来主义”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很难保证外资险企获得竞争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合资寿险公司所开发的高保费、高保额的产品并未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热烈反响。

同时,伴随着中国保险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资保险公司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在今年最新揭晓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9家中国保险公司入围。特别是就寿险业务而言,销售渠道和品牌认知度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不可否认外资险企在这两方面存在一定劣势。近年来,一些合资寿险公司通过选择一二线城市重点布局,在当地收获了不错的市场份额,但这样的布局策略也限制了这些公司代理人渠道的下沉。

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财险市场的表现,也能提供一些借鉴。虽然针对财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早已放开,但是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虽然放开股比限制有助于激发外资保险公司的活力,但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而言,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及时、有效地调整经营和竞争策略才更为重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资保险公司的外方股东虽然非常看重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但并没有在市场份额方面表现出较大的“胃口”。相反,这些外方股东更愿把目光放在国内保险供给的缺口与不足上。如果外资险企秉持这样的理念,在健康、养老等领域发挥自身的经验优势和资源优势,那么不仅有望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提供丰富选项,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不仅是保险行业对外开放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落脚点。

编辑:zmh

关键字:外资公司保险市场企要合资发展股东表现经营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