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军史烟云 > 正文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的战后影响

时间:2020-03-01 09:50:04   来源:搜狐

[导读]2016年是日德兰大海战的100周年。100多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2016年是日德兰大海战的100周年。100多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最终,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而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日德兰海战对现实的影响

从舰只战沉比和人员伤亡比来看,公海舰队当然有理由庆祝胜利。然而当日德兰的帷幕落下时,德国人究竟收获了什么呢?

6 月2 日21 时45 分,杰里科报告大舰队完成燃料补给,并处于4 小时备航状态。此时他麾下仍有24 艘完好无损和8 艘受损程度不等的主力舰,实力仍明显超出公海舰队。大部分受损的英国主力舰在7 月底已经完成维修,而公海舰队直到同年8 月中旬才做好再次出战的准备,且直到此时“塞德利兹”和“德芙林格”号仍然没有完成维修(两舰于当年年底才完成维修)。

对于双方舰队来说,在日德兰大海战中蒙受的损失对战斗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和历史上的众多海战一样,日德兰海战的结果也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战略上考量,双方的战略地位没有因此次海战产生一丝一毫的变化。舍尔的原计划是吃掉杰里科的一部分主力舰,例如大舰队前驱,但海战结果则是舍尔被赶回了己方基地。舍尔在5 月31 日到6 月1 日夜间的撤退是成功的,但正如24 年后丘吉尔所言,胜利从来不是靠撤退获得的。贝尔福本人也曾发表类似的评论:“胜利者一般不会逃跑。”而纽约一份报纸则这样评论: “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看守,但它依然处于被监禁中。”

皇家海军依然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依然保持着海上交通线,依然保持着对德国的远距离封锁。

正如《地球报》犀利地指出的那样(虽然最后一句未免言过其实):“那些大喊大叫、挥舞旗帜的德国人,会因此获得任何一点铜、橡胶、棉花以及其他德国政府亟须的物资吗?一磅也不会。柏林的肉类和黄油会因此降价么?一个芬妮也不会。胜利有且仅有一个标准:谁在战斗结束时控制着战场?”

不仅如此,日德兰海战的结果本身也结束了德国方面利用水面舰艇决战,获得战争胜利的妄想。“德意志”号的枪炮长在战后曾承认道:我们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战斗到1918 年11 月。我们失败了……因为我们的官兵们意识到这根本是无谓的挣扎。官兵们显然会根据他们看到的一切去思考,而他们的信心早在英国战列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投入战场的那一刻就已经被严重挫伤。如果日照时间再多一小时,他们的信心也许就直接彻底完蛋了……英国方面的损失肯定比我们大,但我不确定损失上的差距是否足以弥补我方官兵士气上的低落……我不认为如果让官兵们知道他们将再次出海面对英国战列舰队, 官兵们会让战舰出海,除非我们能以某种方式重新唤起他们的士气,而这恰恰是我们直到战争结束时一直苦苦追求而不得的。

日德兰海战证明了德国无法仅依靠公海舰队在海上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与此同时皇家海军在士气上较公海舰队的优势也更为明显。在德国海军高层眼里,舰队决战这一思路和发疯无异,他们的思维不可扭转地转向了无限制潜艇战。尽管1916 年8 月和10 月公海舰队进行了两次出击,但此后一直到1918 年春公海舰队主力舰都再无行动,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士气衰落。

日德兰海战对未来的影响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海战(仅次于莱特湾大海战)和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对战,日德兰海战对此后二十余年的世界海军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第二次大战爆发前,列强海军无不以大舰巨炮作为海军建设的核心,其最终代表便是排水量高达70500 吨的日本海军“大和”级战列舰。尽管美国海军从1941 年战争开始时,便以航空母舰作为舰队作战的核心,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美国海军的战列舰编队在1941 年12月7 日的那个早上灰飞烟灭。对于列强海军而言不幸的是,大舰巨炮政策通过日德兰海战所确立的核心地位,最终在实战中被海军航空兵赶下神坛。随着“大和”号和姊妹舰“武藏”号战列舰,先后在冲绳海战和锡布延海海战中被舰载机送入海底,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的日子终于走到了终点。

当然,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是1916 年的海军将领和决策者们可以预见的。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固然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但在日德兰海战之后的20 多年中,超高压高温锅炉、火控雷达、重点防护、重弹、焊接装甲、防雷系统、倾斜装甲……这一切技术的发展, 也极大地提高了战列舰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使得20 世纪40 年代标准的战列舰,有能力完成那些参加日德兰海战的前辈们难以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日德兰海战的一些教训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主力舰之间的大规模对战是否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结果?从日德兰海战来看,海战固然产生一定的战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如1916 年8 月19 日公海舰队出击造成的影响深远),但这种影响无论如何不是立竿见影的。德国最终死于皇家海军的远距离封锁战略引发的窒息和营养不良,但是这两种效应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如1905 年对马海战(Battle of Tsushima)那样,立即产生显著结果的海战在此后整整一个多世纪中都未能重现。对于那次海战的参与者——日本海军而言,不幸的是,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一战历次海战, 都未能打破日本海军对重演马海战这种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海战的迷信,这种迷信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在太平洋战争中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的一方, 总能很快地弥补在战斗中损失的每一艘战舰、每一名水兵、每一架战机、每一名飞行员, 甚至还有余力扩张舰队的规模,而日本海军则在长期的战争和反复的消耗中逐渐精华尽失、形销骨立,直至在对手洪水般的攻势面前,在太平洋这个广阔的熔炉中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不同的是,太平洋战争中的消耗战更残酷, 更血腥,也更直接。

其次,以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能迫使另一支以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接受决战吗?日德兰海战的经过明确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无论大舰队上下如何训练有素,无论杰里科如何精心谋划,海战中舍尔的两次180°转向机动,都使得皇家海军梦想中的特拉法尔加式的战斗化为泡影。当然,日德兰海战的经过表明,即使对于战列舰而言较高的航速也具有很高的战术价值,这一结论促进了日后战列舰和战巡两种舰种的融合。在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快速战列舰最终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了战列舰发展的终极产物,其杰出代表便是最高航速高达33 节的美国海军“依阿华”级战列舰(Iowa)。尽管如此,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战列舰设计过程中,以下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多大的航速优势才能迫使对手接受交战,并能保证通过机动保持战术优势?无论如何,三四节的微小优势并不足够。

除此之外,具体到战列舰设计问题上, 日德兰海战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摘自《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编辑:zmh

关键字:胜利巨人战列舰公海英国士气战争影响战斗力舍尔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