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天津 > 正文


这个“福尔摩斯” 用爱创造奇迹(图)

时间:2019-11-18 17:13:20   来源:每日新报

[导读]从事救助32年 帮4000多人找到家 这个“福尔摩斯” 用爱创造奇迹(图) 任悦 李海燕 制图 张驰

全世界的推理爱好者都知道福尔摩斯,他凭借细致的观察、缜密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执着的态度,从一条条线索中抽丝剥茧,找出真相。在全国救助系统中,很多人都知道天津的“福尔摩斯”,他就是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查询员闫世威。他也凭借细致的观察、缜密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执着的态度,帮一位位流浪者找到亲人,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团圆。

今年59岁的闫世威,1987年开始在市救助站工作。从业32年来,累计帮4000多走失人员找到家。福尔摩斯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免不了夸张和虚构;而闫世威是真实工作在一线的查询员,他助人找家的一次次经历,不是故事,是活生生存在的事实。虽然临近退休,可闫世威依旧非常忙,要采访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不是在帮流浪人员找家,就是在送流浪人员回家的路上……好不容易“逮”着他,想听听他讲讲获得“福尔摩斯”美誉,凭的是什么高超的技能,而他总是一边忙着,一边很坦诚地总结:“其实就是这么多年,积累出的经验,我们进行救助,也要用上望、闻、问、切。虽然我们不号脉,却比中医的这‘四诊’又多了哄、猜、挖、找等深入的内容。心里带着爱,带着和流浪人员及他们家人一样的焦急和期盼,永远不放弃,没有什么奇迹,奇迹都是用心、尽力创造出来的。”

团圆是最美的人间风景

近日,闫世威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分别11年的一对母子,终得团圆。帮这母子重逢的经历,也再一次体现了救助“神探”总结的几字箴言的技术含量。

半年前,一位自称王大燕的流浪老人被送进救助站。闫世威开始了“望”,发现她精神状态极不正常,从衣着、长相等外部特征,分析她的家应该不算远,先设定一个大致范围。之后,就是“闻”,从她零乱的话语中,听口音、听信息,可是,她除了自己的名字外就只会说一句话:“我想回家。”再问她的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她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初步观察之后,闫世威开始进一步仔细看,他发现王大燕手中一直小心地捧着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纸包,里边是一个苹果,问她为什么不吃,王大燕忽然说了一句:“我儿子爱吃苹果,我给他留的。”闫世威的心狠狠揪了一下,一位不知在外面漂泊了多久,受了多少苦的流浪者,几乎忘了所有的事情,但唯独记得自己的儿子爱吃苹果,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牵挂?可王大燕说不出儿子叫什么名字。救助站发的每一个苹果,王大燕都会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留着,直到放烂了才会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扔掉。从这一点,闫世威看到了她对亲人的渴望,也了解到,她一定有个心爱的儿子这样的重要线索。他联系了精神科医生,为王大燕做针对性治疗,而每次治疗后,他就不厌其烦地和她聊天,因为对方精神上的问题,所以,就要边聊边哄,努力从其支离破碎的话语中猜出有用的线索。系统治疗下,王大燕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她竟然先后记起了自己住的村名和丈夫名叫孙平。闫世威继续耐心地启发,终于,她想起了村子里一所小学的名字。几条线索凑到一起,闫世威凭着丰富的经验,进入“切”也就是分析、寻找的实施阶段。通过数据查询很快确定了王大燕说的那个村子,可当他把电话打到村委会时,对方的回答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儿。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村里的确有那所小学,也有叫王大燕的人,不过今年才十几岁,正在该校就读。孙平也是村里人,但妻子并未走失,一直都在。线索又断了,闫世威却要继续挖下去,他刨根问底地再打听:“那你们村有没有走失的精神病妇女呢?”“有!村里有个小伙子的妈妈走丢十多年了。”

很快,小伙子就把电话打到了天津救助站,当他通过手机视频看到王大燕的面容时,一声撕心裂肺的“妈”,伴着泪水喷涌而出。小伙子马上赶到天津市救助站,一见面“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紧紧抱住母亲的腿哭起来。而老人始终茫然的眼神中忽然露出了慈祥,轻轻伸出手抚摸儿子的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层层打开,露出里面已经发蔫的苹果,送到儿子面前说:“你吃。”手捧着苹果,小伙子含泪介绍,母亲叫高娟,走失11年了,母亲走失时,他才15岁,本来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见母亲了,没想到在闫世威的不懈努力下,让他们母子重逢了。

永不放弃才能“起死回生”

27年前,因难产失去孩子的天津女子张某,痛苦不堪,最后精神出现问题,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张某走失,家人苦苦寻找多月都没有结果,而后警方传来消息,说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体貌特征与失踪的张某十分相似,等在外地出差的丈夫黄某赶回家时,尸体已被火化。黄某以为妻子不幸去世,于是签署了意外死亡认定书。多年过去,家人也渐渐接受了她已经“死亡”的现实,丈夫也有了第二段婚姻。可是,闫世威却和异地同行一起让她“起死回生”。

闫世威记得是那年的11月底,他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救助站的电话,称在当地发现一个天津口音的老太太,希望天津“神探”助力寻找。闫世威让对方根据老人婆家和娘家两条线进行询问,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精神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多次询问后才提到了哥哥的名字。带着远方给出的这一点信息,闫世威查找相关资料,展开深入寻找,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了老人的娘家侄子,最终辗转找到了黄某。“过世”27年的前妻竟还活着,这个消息让黄某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终张某被送回天津,她年迈的姐姐、前夫黄某及其他亲戚朋友10多人赶来接站。“起死回生”的传奇不仅让家人激动,也让外地的同行们跟闫世威学到了不少“绝技”。

开创“望闻问切”工作方法

30多年来,闫世威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助工作中,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与同事们一起不断开创救助事业的新篇章。通过他讲述的一个个寻亲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闫世威的创新型工作方法,望、闻、问、切新技能的真正含义。

“望”是观察,即观察受助人员的外貌、身材、长相、衣着、神智等情况;“闻”是听方言,辨口音;“问”是询问受助人员的基本情况、外出原因等;“切”是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这几点,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比如:听方言、辨口音,通过口音辨别能判断出受助人员的省份和大致方位。而全国使用率比较高的方言就有上百种,能够准确无误地辨别,非一日之功。为此,闫世威下了一番苦功夫。上班时,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受助人员海聊,下班后,反复揣摩方言的特点、发音方式,并进行模仿,现在只要受助人员开口讲方言,闫世威就能迅速地判断出此人的家乡地域。他还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和地方史记,包括历史上种族的迁徙、流放及姓氏演变等知识,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经验式知识,虽然不具有绝对性,但适用于一般性。这些经过多年观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缩短查找家庭住址时间、提高准确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受助人员是聋哑人或严重智障,精神疾病等不能说话,闫世威在仔细观察的情况下,更是要哄、要逗,要猜、要和他们玩儿,要了解、分析……30余年如一日,闫世威解群众急难,竭尽所能帮助受助人员回家。4000多名受助的流浪者找到了亲人,让数千个家庭破镜重圆,不管工作多么困难,他都不放弃,努力寻找任何蛛丝马迹,为受助人员寻亲找家,用他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诠释着民政人的职责。现在,年轻的同事们也在学习和传承着他的经验,他们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多寻亲奇迹,让更多家庭重拾幸福。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任悦 李海燕

制图 张驰

编辑:zmh

关键字:闫世威福尔摩斯王大燕工作奇迹救助站受助人员观察这个分析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